张劲文:面向未来的交通
面向未来的交通
主讲人:张劲文
交通强国
交通强国分为两个方面。中国是不是交通强国,从空间轴上看,在做比较,是在全球的地理范围之内如跟美国、德国等国作比较,你的交通系统比其他大国更优惠,老百姓用得更好,自然就是交通强国。在时间轴上面,交通会随国家的兴衰而兴衰,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的里程最长的时候是国内最昌盛的时候。所以说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导工程,交通上去了,国家才有一个载体,才能运转得更快,也是平时我们常讲的“桥梁强则国强”“公路强则国强”“港口强则国强”。
评价中国是否真正成为了交通强国,除了从空间轴、时间轴上看有没有进步,还有两方面很重要,就是里子和面子。里子就是老百姓觉得交通是否真正方便,面子则是外国同行的国际评价。我觉得国民的满意度比国际上的同行评价更加重要,因为使用者才更有资格说我们现在是否成了真正的交通强国。
人民满意是一个极高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交通同样也要办人民满意的交通,这是一个评价标准。满意包含客观标准,也是一个主观概念。结构可靠度、耐久性、营运维护的舒适度等指标,都是客观标准;一个人对事物的表现是否满意,这是主观的概念。满意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极其的宽泛和丰富,且很容易忽视细节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基础会有不同的满意的概念。二三十年前,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坐着绿皮车,可能心里没有觉得不满,但是现在如果让你坐绿皮车,你会觉得条件太艰苦,这就是不同的历史的阶段和经济基础,国民满意的概念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交通行业的核心需求和检验标准究竟是什么?是所有人对出行有关的满意度,你可以对一段时间的出行进行评价,对整个交通系统是否满意?如果大家都比较满意,那么整个系统就是个良性系统,如果很多人都不满意,那么这个系统就需要改变。
人民满意是一个有度的过程,这个度实际上跟经济基础是有关系的,比如说2023年人民的满意度可能是这个情况,过了20年这个度要提高,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未来交通
交通的情境是在动态演化中不可完全预测的。铁路是因为火车的诞生才有的,汽车诞生才有公路……所以,未来整个交通系统的硬件设施以及运载工具怎样变化,是不可完全预测的。如果从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角度,实际上是把整个交通系统定义为是让生活更加美好的载体。如果想让生活变得更好,让人民更满意,不仅仅是一个更快的过程,而是要让整个系统运行在一个相对高的级别上,不要有短板。
未来的交通是一个基础性的载体,并具有系统性的概念,航空、地铁、高铁站等交通相互融合。而且,未来交通会呈现出比以前更加复杂的特性,尤其技术和运载工具创新以后会比现在更加复杂,也会显示出一个交叉的跨界性。人类对交通的需求、基础设施的工程、运载工具、运行的环境,是未来交通的四个要素。
认识论和方法论
交通系统是交通-环境的复合性系统,是典型的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具有复杂性、深度不确定、多尺度、从系统到复杂性的特点。应对的方式有复杂性降解和适应性选择。在预测未来的交通,理论思维跟工程思维要融合,这就是复杂性降解。而对复杂性而言,强适应性便是较优解。
实践论:面临主体能力不足的风险
考虑未来的交通的整个体系的时候,有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第一个是如何获得真实全面兼具软件需求的能力,怎么面对未来去做决策是非常困难。第二方面是资源和环境约束下需求转变为优质基础设施的能力。优质的基础设施,一个是未来建的大桥港口,要用新的标准建造;另一个则是已经建设了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怎样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第三方面是创造或者提升幸福感的能力。现在的技术的进步比以前要快很多,若干年后说不定有新的运载工具体系,届时将会有新的基础设施跟它配合。另外,在新旧的基础设施上,如何构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系统也非常重要。
新交通观:以人民满意为中心
提出新的交通观,以人民满意作为中心的标准化,作为工程师首先要具备系统性、复杂性、实用性、思辨性的思维。第二个方面就是“新”与“心”双循环,“新”是思想和创新,双驱动高质量发展,“心”是利他之心与人文关怀,增进人类素质。第三方面,关注落后区域及弱势群体,善用技术,达到相对公平。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包括粤东跟大湾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怎么样用交通基础设施去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第四方面就是尽管我们今天讨论的是面向未来的交通,但近期目标一定要追求有度的能力,就是能够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一个伟大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基础有积累,最关键的是有很多的同行,这样的时代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家都想把一件事情做到一个更高的水准。第二个方面就是管理思想和技术创新。这两方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能够拆开的。要高质量发展交通,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行业的领军人物,也需要大国工匠。有家国情怀,要成为国际认可的、老百姓内心认可,可能需要两代工程师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地努力。
展望
未来的交通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行动前的价值取舍以及行动的实践,每个行业都有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这时候的决策会引导行业的未来。探索“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我们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以简单性去降低复杂性,以适应性去应对复杂性。工程硬系统和环境软系统和谐共生,目前更多强调的是工程硬系统,工匠之心去打造工程的硬性,软系统如制度体系建设、运行环境等关注度偏少,两者相结合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两方面都是硬币的正反面,是不能分开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