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同济大学教授肖绪文12月19日在第四届总工论坛上,就《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和思考》做了精彩报告。
肖绪文院士在报告中提到, 在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严峻的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下,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施工法存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高投入的弊端,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不断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性价比。他认为装配式建造对于推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成、机械化施工、把现场工作量转移到自动生产线制造的工厂中施工创新等具有重大作用,将有效改变上述弊端。
在技术的实施路径上,肖绪文院士谈到,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主流连接方式仍然沿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构造思路,大多采用“套筒灌浆”的连接方式。
“这种方式方法存在的钢筋套筒连接的数量较大,成本较高。套筒灌浆需要连接的钢筋多,就位困难,灌浆质量不易保证从而降低了结构的可靠性等诸多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是制约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的重要障碍。基于装配式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建造方式的差异,如果不能跳出现浇结构钢筋构造连接的惯性思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就难以实现有效突破。”
肖绪文认为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装配化技术革新方面,重点在于减少现场焊接量,注重水泥基与非水泥基外围护结构体系的创新。“改善作业条件,将建造更多转化为制造的有效方式,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装配式建造技术本身的安全度也是可以信赖的。不应简单延续现浇结构的构造思路,而是结合结构装配化施工特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思考和技术创新。”肖绪文院士提及,在创新制造方面,要坚持构件、部件和配件制造的高端切入,实现自动化制造和专业化制造,根据国情和生产特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不断改进提高制造工艺。
关于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探索,肖绪文表示,目前针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国内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双面薄板预制墙,免模装配一体化PI体系环扣连接方法和干式连接方法等。“对于钢结构住宅技术探索有钢管束组合剪力墙,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和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等等。业界关于这方面的结构技术创新研究一直延续着,并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
肖绪文院士的报告中还针对设计施工一体的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建立健全;建筑构件、部件和配件制造的自动化、专业化生产;建筑部件整体化和设备管线模块化的装配,及装配式建造产业链上的补链和增链等方面在建筑装配化推进上的重要性作了深入讲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