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

News

大咖分享

专家谈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难点、关键点及思考

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向纵深发展。2025年以来相关政策加速落地,试点任务全面推进。据媒体报道,截至6月,北京、广东、浙江等20个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的示范通道总里程超过6万公里,其中公路约5.4万公里。通过试点任务的示范效应,未来将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推动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向“全要素感知、全链条协同、全周期服务”方向升级。以下梳理部分专家的一些观点,谈谈对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看法与思考。


在硬件领域,能否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硬件;在软件领域,能否通过三年培育打造国产公路操作系统的产业应用生态。


河北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部部长李春杰表示,通过结合数字化转型升级四大方向和当前智慧高速市场的基础,可以从普惠性(服务类)场景、管理类场景、产业性场景等维度来看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和技术。


普惠性场景是看为出行者、驾驶员带来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即提升百姓获得感、体验感,且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效率安全,从而实现智慧扩容、安全增效。其中规模化的主动管控应用场景、特殊路段的硬路肩开放场景无疑是最具典型的普惠性场景,管控策略和软件系统功能尤为关键。


管理类场景是在提升服务水平的技术上实现管理效益的提升,比如智慧收费站、智慧服务区等场景,目前看已建成的智慧收费站和服务区,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还有待提升。


产业类场景是通过数字化提升,进行产业协同创新,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支撑的货车队列智能驾驶场景、AI技术支撑的大数据赋能产业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落实“三个用”的基础上,打造可落地实用型场景;二是全省一张数字底座构建难度;三是产业协同创新的方向如何实现;四是如何避免“路径多、技术多、硬件多,功能差、体验差、体系缺”等问题。


总体来看,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在借鉴前期智慧高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围绕可落地和场景,以及整体创新产业的构建。按照传统“软硬”思维去分解的话,一是在硬件领域,能否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硬件;二是在软件领域,能否通过三年培育打造国产公路操作系统的产业应用生态,让国产操作系统真正应用在本次转型升级的各个硬件中,各个功能应用场景中。


公路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基础设施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国家ITS中心主任汪林认为,数字化不是单项工程,而是持续推进的新工作方式。公路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前已立项的新建/改扩建工程要与数字化转型统筹部署;数字化转型新立项项目要与原有基础充分共用、复用。

二是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前瞻布局数字化底盘、兼容技术演进,设计需要考虑技术迭代周期,留足技术迭代空间;全链贯通建-管-养-运-服闭环、供需关系耦合,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建管养运服一体化复用,形成一套模型、一套数据;潮汐需求与稳态运行柔性适配、提高业务韧性,兼顾处理高峰时段特殊、大容量需求与日常运行的平稳接驳关系。

三是处理好基础设施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基础设施是根基,支撑形成数字产业和服务是转型的最终目的,重在数据和机制。需要培养探索新模式,例如数据模式、服务模式、运行模式、业务模式等,需要培育新产业,例如数据资产、新装备、新服务、交旅融合、低空经济、交能融合等。


高速公路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进行数据要素驱动,重点抓效率、安全、服务、管理。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交科设计院副总经理盛刚表示,高速公路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重点内容包括:综合管理平台、数字底座(数据中心)、路网运行监测、智慧收费站、智慧服务区、智慧隧道、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应急指挥智能调度、基础设施监测、智能交通管控(路网、通道、路段及主线智能管控、应急道动态开放、匝道诱导管控等)。在数字化智慧化实施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转变思想、找准定位、抓住重点、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数字化智慧化实施。

二是重点抓效率、安全、服务、管理。需求导向,场景牵引,着眼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网、段、点”推进数字化落地。

三是数据要素驱动。数据驱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强化数字支撑和应用能力。

四是人工智能支撑高效分析处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模型构建,强化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支撑业务高效应用。

五是创新驱动。加强集成应用技术创新,着眼经济、稳定、好用、适用解决方案,重视前沿技术发展。

六是协同高效、共享交互。高速公路内跨部门、业务协同;交通行业内跨部门、业务协同;一路多方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