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

News

高质量发展观点

徐志远等:高质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对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作出了系统部署。2024年,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及其实施细则,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实施路径。


理解数字化转型重要意义


推进交通运输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客运和货运量将持续增长,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堵点效率,增强线路效能实现“智慧扩容”。同时,通过数据资产入表并表、流通交易,创新数据运营机制,盘活数据资产价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客货运输需求加快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迈进。以公路为例,2023年公路在途车辆激增17.5%,部分路段拥堵加剧,保通保畅压力较大。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可加强安全监测、预警管控,提高公路安全畅通水平。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交通凭其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应用场景及数据资源,也是助力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等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重要依托。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空间和潜力巨大。如推进高速公路智慧化,初步估算可带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规模达1.5万亿元至8万亿元。


深挖数字化转型巨大潜力


规模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国已完成3500公里公路智能化升级改造,仅占国省干线公路里程0.45%。智慧公路项目小而散,建设成效仅体现在局部路段,有限里程上应用场景繁多且碎片化,连续性服务体验不佳。国家高等级航道数字化率为36%,智慧航道管理场景多、服务场景少且缺乏领军性系统平台。由于缺乏对大通道、区域性路网的统筹布局和系统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的规模化、网络化、一体化效用尚未充分发挥。


数据赋能不充分。一些智慧公路、智慧航道项目,缺乏深入分析所在路(航)段交通特点和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应用软件针对性设计,数据运营机制不明晰,数据意识、技术、制度壁垒较为严重。行业内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成体系成规模数据开放共享较少,存在数据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等问题。


   产业生态不协同。当前,适应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的技术、建设、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各地发布的智慧公路建设指南也不尽统一,设备种类多、制式不一,维护管理成本高。同时,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大规模推广的应用场景不多,助力相关产业发展的载体作用尚未发挥。


管理模式创新滞后。规模大、需求强、数字化显性效益好的在役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投融资渠道依然不畅。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数字化融合一体化,智慧航道干支联动运营等机制不完善,线网数字化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部分基础设施数字化建、管、养、运脱节,缺乏全过程有效统筹,部分系统“所建非所用”。


增强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


强化应用场景牵引。针对特定问题、使用特定技术、做好特定环境下的应用场景统筹谋划,明确可考核、有获得感的目标,明晰数字化条件下的业务运行规则规程,保证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可推演可回溯,从而做到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建立更广范围、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数字化的一体化运营新格局,加强大范围路网交通流调节和资源配置,促进两个公路体系(收费公路和非收费公路)数字化融合。积极推动高风险边坡、桥梁、隧道等重点设施监测预警,增强基础设施本质安全保障能力和韧性。


充分激发数据价值。坚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将如何利用数据、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获取数据作为智慧公路建设的主线,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聚焦在役公路水路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提升普通公路交通调查能力和内河航道运行监测能力,推进工程建设数字化交付和数据多环节链式传递。


坚持平台思维,建设标准统一、分层解耦、融合集成、跨域共用的数字底座,强化数字化转型的统合功能、管控功能、安全保障功能和算力、算数、算法供给能力,打造数据链、数联网,厚植数字化长效运行、持续发展“土壤”。按照“三权分置”原则,深入推进数据资产运营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数据运营商,推动数据商业化开发,提升要素流通效率,盘活数据资产,推进数据资产变现,增强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


 着力打造产业生态。围绕场景实现,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公安、气象、水利、工信等跨部门协作和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有关流程再造、系统重构、制度重塑,力戒现实的体制问题在数字空间依然是固有藩篱,只见“数字化”不见“转型”。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数据、服务及工程等标准体系,并做好标准衔接,保证建设合规、制式协调、运营一体、服务统一。跨部门协同,推动“车能路云”“船能岸云”融合发展,避免不顾产业配套的单兵突进。用好行业内外科研资源,组织开展好智慧公路关键技术和模式创新等科研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优化建设管理模式。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实体路网整体,兼顾在建与在役设施、高速与普通公路、干流与支流航道,推动有效场景的规模化、网络化应用,增强一体化、连续性服务体验。坚持以用主建,优化建设管理模式,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主体责任,让应用场景需求落实、落细,防止建、用“两张皮”。


坚持以软统硬,深入开展应用场景的针对性应用软件专项设计、细化设计,落实“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让“智慧”通过软件实现应用落地。坚持以评促建,借鉴先进经验,尽快制定绩效评价技术规范,制度化开展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梳理成熟有效的技术、模式和典型应用场景,以便大范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