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造海上超级气站,大湾区能源棋局落关键一子
6月19日下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网的一则环评公示,悄然掀开了深圳港大鹏港区下洞作业区焕新的序幕。这座曾因泊位等级偏低而“吃不饱”的全球大型LNG运输船的老码头,即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升级,成为深圳乃至大湾区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筑牢能源安全防线的关键落子。
根据最新规划方案,该作业区的华安LNG泊位将从1~9万方提升至15万GT,岸线长度由264米延伸至350米,满足8000至21.7万方LNG船舶的靠泊需求。
码头布局被设计为独特的“蝶形”结构,回旋水域直径扩大到788米,如同张开的双翼拥抱远洋巨轮。
不难看出,这一调整源于深圳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2024年12月,国家管网集团深圳天然气接收站创下单月接卸18艘LNG运输船的全国纪录,全年接卸量突破537万吨,气化后相当于70亿立方米天然气。
而随着深圳市提出“至2025年实现30天以上城市燃气应急储备”目标,老码头的升级已刻不容缓。
能源动脉再升级
深圳港大鹏港区下洞作业区的改造规划,是一张精心设计的施工蓝图。规划显示,除了现有LNG码头岸线将从264米延伸至350米,并在东侧新建工作平台、系船墩等设施以外,为容纳更大的LNG船舶,码头前沿线向东北方向调整约30米,回旋水域直径则由526米扩大到788米。
此次改造的核心目标是突破运能瓶颈。由于全球LNG运输船舶日益大型化,原1~9万方泊位自2019年投产以来接卸能力不足。升级后的泊位将能容纳最大21.7万立方米的LNG运输船,为深圳打通更广阔的能源通道。
安全布局同样周密。为保障LNG船舶作业安全,规划取消相邻的华安3#液化石油气泊位,新建控制楼平台确保与LNG码头保持70米以上安全距离。
这些改造支撑着明确的产能目标:2035年下洞作业区吞吐量预计达750万吨,其中LNG占比60%(450万吨)。
数据里的能源革命
深圳LNG基础设施升级背后,是爆炸式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202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国家管网深圳LNG接收站全年接卸量达537万吨,创下2018年投产以来的最高纪录。这相当于70亿立方米天然气,能为大湾区替代标煤932万吨。
最令人惊叹的是船舶接卸效率。2024年12月,深圳LNG接收站单月接卸18艘LNG运输船,刷新全国单月接船纪录。按照常规,完成一艘LNG船接卸需28个工序、24小时以上,18艘船作业至少需要36天。
深圳接收站通过优化流程,硬是在一个月内完成了这项“极限挑战”。
华南地区的LNG进口格局因此改变。据统计,2024年1-11月华南地区LNG进口量占全国40.51%。其中深圳537万吨的接卸量,占广东省1790万吨年接收能力的近三分之一。
这些清洁能源为深圳减少102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覆盖中国国土30%的阔叶林。
蓝色燃料的枢纽雄心
2024年8月,深圳市政府在《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建设大鹏液化天然气走廊和盐田国际船舶保税LNG加注中心,这标志着LNG已从能源保障升级为城市战略。
深圳的底气来自其全球领先的加注能力。2023年2月,“新奥普陀号”加注船在深圳完成首船加注,使深圳港成为继新加坡、鹿特丹、上海后全球第4个具备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
此前加注船需从舟山等地补液,如今国家管网深圳码头完成改扩建,已实现“补液-加注”全链条服务。
盐田港区的布局更显雄心。作为国内首个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盐田港近期目标23万吨/年加注规模,远期将达200万吨,预计创造百亿产值。今年6月,中国海油在香港完成4300吨LNG加注作业,创下香港单次加注纪录。
这些加注船多从珠海金湾装载燃料,经珠江口抵达香港,构成大湾区LNG加注网络。
大湾区的能源拼图
深圳LNG码头的升级,是大湾区能源网络的关键拼图。向东160公里,珠海金湾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作为珠江口西岸最大接收站,其二期项目投产后年处理能力将达700万吨。
向西一水之隔,香港正加速构建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2024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每年超过5000艘远洋船舶的庞大需求,为深圳加注业务提供了广阔市场。
事实上,码头升级带来的不仅是能源保障。当537万吨LNG在深圳接卸,一条覆盖仓储、物流、金融的产业链正在激活。盐田国际LNG加注中心预计远期200万吨加注规模可创造百亿产值。
天然气贸易的集聚效应同样显著,深圳在前海布局天然气贸易集聚区,大鹏打造LNG走廊。这些项目使LNG从单纯的能源产品,升级为具有金融属性的贸易商品。
环境账本则更加亮眼。深圳2024年接卸的537万吨LNG,可减少102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覆盖中国30%国土的阔叶林。在深圳碳排放率先达峰的路线图中,LNG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关键砝码。